找到相关内容147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纯印老人(3)

    无量、平等地付出。因为无论大人、小孩、善心人、不善之人,俱具佛性,只要助缘适宜,都可显露本有的丰富的潜能。所以菩萨愈要在逆境中不断地发挥自我的功能,付出自我的力量,无惭、无悔、无烦广度有情而无能度、所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2955086.html
  • 佛教与花的因缘

    、污泥的浸泽,更是芬芳茂盛。人生百味杂陈,唯有经得起酸甜苦辣,受得住荣辱得失,才能反败为胜,转逆境为顺境。   木樨盈树幻兼真,折赠家家拂俗尘;   莫怪灵山留一笑,如来原是卖花人。(清&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60855258.html
  • 佛经的集结与特色

    ;在理相上,是说一个人遇到逆境而起了嗔恨心。从这两个观点来说,‘阿含’的第一个意思是‘法归’--一切法之归趣;好像百川汇于大海一般,佛弟子将佛说的法都归聚在一起,这叫做法归。   阿含经依照性质与...

    宏印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62555281.html
  • 隋唐五代时期的天台宗

    徒众千人的道恒禅师,斥之为“魔语”,贿赂官吏,非理屠害,几至其死。慧可“遭贼斫臂”,可能与此有关。可见大乘禅法的弘传,并非一帆风顺。  慧思弘法遭遇,与慧可如出一辙,兹述其逆境:  (1)548年,34...

    王赐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1055315.html
  •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(2)

    ,即欲界,色界,无色界,这是一切有情众生生存的处所。“有具”是生于“三有”的原因或条件,即业和惑。“无贪”是对众生生存的处所和条件都无贪着之心,不作恶业,只作善业。  f、无嗔(Advesa),逆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5155698.html
  • 成一法师华严文选(2)

    欢乐放逸之逆境,行人若能不迷本性,定力暗持,坚毅度越者,斯为甚难。善财于三十五参婆须密女时,盖即此一教育之实际示范。婆须密女位寄第五回向,得解脱法门,名离贪欲际,随众生之欲乐,而为现身。众生以欲意就之者...

    成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04255947.html
  • 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造像的意义(1)

    身不由己”。自己不能做主宰的就称为凡夫。如果是佛菩萨则不然,无论顺境、逆境他都能做得了主宰,“主宰”是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。  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'迷信’。佛门常讲:“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”。迷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61556114.html
  • 噶举派“大手印”与“那洛六法”

    诽谤、处逆境、种种喜乐及不喜乐之事,以破我执与我慢;复想我身如幻城、如白云、如水中月、如幻术、如梦中物,如镜中相,以证此身原为幻化之身,并非实在者。二、认证清净幻色身亦为幻变:(1)观想所成之清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0556773.html
  • 人生指南《显密圆通是法王正道,法界梵音》(3)

    真正觉悟人所做的。  修善遇到困境,遇到逆缘,自己一定要觉悟,一定要明事。那个果报不是因为修善而得的,而更应该坚定信心,努力地断恶修善。善心、善行不退转,能够忍受眼前一切的困境、逆境、假已时日,必然是...。  ⑧誉:就是荣誉。有人赞叹你,宣传你的名望,仍要无动于衷,视功名瓦上霜。  这八种风,是考验心的法门,在逆境动心,在顺境也动心,就是修持不够,没有定力的功夫。若是不动心,便证明有功夫。但是不能自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557058.html
  •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 大乘壁观禅法(上)

    ,具有了更大的普遍性,所以甚深难解,甚深难信。菩萨发心之初,依此理之初相而生起信心,又于顺逆境中,反复观察缘起,增强智慧,降伏三毒,如此反复修习,渐解深义。为何观察缘起可以增强智慧,解深义趣呢?因为,...

    杨笑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3957191.html